NAT:网络地址转换,一般用于内网IP和端口到公网IP和端口的映射工作。应用场景一般为:在有限公网IP地址的情况下,满足超过该IP可分配主机数的主机访问外网。

一般分为三种:静态,动态,端口复用

静态:顾名思义就是内网IP地址与某个公网IP固定绑定在一起。

动态:指内网私有IP在转换为公网IP时是不确定的,随机的,所有被授权访问Internet的私有IP可转换为任何指定的合法IP。

端口复用(PAT):改变外出数据包的源端口,并进行端口转换。内部网络的所有主机可共享一个合法外部IP地址实现Internet访问,可最大限度节省IP地址资源,同时可有效隐藏内部的所有主机,防止来之Internet的攻击。目前此种方式使用较多。

通常,这个公网IP会配置给网关或者路由器上,让其和Internet互联,而内部的主机,则通过交换机或者直接连接到路由器的LAN端口上。为了将这个场景的问题描述清楚,举个例子,当内网主机A(A1:192.168.100.20)访问163主页,唯一的一个公网IP配置在网关G(设地址为A2)上。

先说从内部向外部发送请求:当A的请求IP数据包到达网关G时,网关G将收到的IP请求数据包中源IP(即A的内网IP)地址转换为自己的网关IP(就是那个唯一的一个公网IP)地址,让后将请求数据包中的源端口号P1转换为一个随机的没有被用到的端口号P2,然后再将数据包转发到公网上去。这里,之所以修改源端口号,就是为了区分内网其他的主机的请求的。这时,存在一个新的映射关系,即A1:P1 vs A2:p2.

再说外部请求给予了相应的过程:假设这个相应的数据包已经到达网关G了,网关就要将这个数据做反向地址转换。即将数据包中目的地址为A2端口号为P2的数据包做地址转换,将其目的地址转换为A1,目的端口号转换为P1,然后再发向与A1:P1对应的进来时的物理端口,完成数据的转发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